摘要:時空大數據具有空間、時間和專題屬性三重信息,覆蓋寬泛、規模巨大、類型多樣、信息豐富,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,是推動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數據資源。因此進一步認識時空大數據的功能特性、充分挖掘時空大數據的優勢潛能、著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時空大數據理論和應用體系,對驅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 |
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展轉型與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歷史交匯期,數字技術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動能。中共中央、國務院2023年2月印發《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》,強調了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在數字時代的重要意義。以數據驅動數字化建設,以數字化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,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?,F實世界80%的信息與地理位置有關,而我們又處在一個高頻演化的大數據時代,含有地理位置和時間信息的大數據被稱為時空大數據。時空大數據具有空間、時間和專題屬性三重信息,覆蓋寬泛、規模巨大、類型多樣、信息豐富,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,是推動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數據資源。因此進一步認識時空大數據的功能特性、充分挖掘時空大數據的優勢潛能、著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時空大數據理論和應用體系,對驅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一、發揮時空大數據優勢,豐富高質量發展時代內涵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,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;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,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;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,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”。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及要求,即全空間、長時間、全方位。時空大數據能夠全面、系統、及時地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及未來趨勢,以“時、空”優勢賦予高質量發展更廣闊的時代內涵。
發揮空間優勢,擴大高質量發展的實行范圍。高質量發展是對全國范圍所有地區的要求,需要有覆蓋全國的數據支撐。從空間維度而言,時空大數據可將發展狀況同空間位置關聯,大到全國,小到社區,均可利用時空大數據形成決策輔助地圖等可視化產品,為決策層提供清晰明了的區域發展圖譜,加快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、區域戰略統籌、鄉村振興等戰略措施。
引入時間要素,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長期戰略。高質量發展不在一時一刻,而是一個持續性的長期過程,需要把握社會長期發展規律,并進行有效干預。時空大數據具有傳統大數據所沒有的時間屬性信息,能夠通過長時序的土地使用、人口密度等數據,輔助城市規劃、人口引流等長期戰略部署。
涵蓋屬性特征,拓寬高質量發展的推行廣度。高質量發展涵蓋經濟、社會、環境等方方面面,是一個系統性工作。傳統數據體系因其維度單一性,很難同時滿足多方面需求。時空大數據能夠很好地彌補這項短板,其數據覆蓋規模非常龐大,不僅包含了位置和時間信息,還同時涵蓋了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數據。通過對時空大數據的深度分析,可以獲取市場變化、產品需求等信息,為產業轉型升級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戰略提供決策依據。此外,在氣象災害、公共衛生、環境保護、交通管理等領域,也能夠依托時空大數據進行實時監控、預警溯源等。
二、時空大數據技術完備,支撐高質量發展條件成熟
時空大數據作為新型的生產要素投入使用,需要有堅實的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持。目前,國家政策、基礎設施、相關技術均已完備,為時空大數據的應用落地提供了全方面支撐。
數據管理機構支撐時空大數據的歸集與共享。在過去,時空大數據來源分散、格式不一,數據歸集難度較大,數據分析和應用存在很大困難。國家數據局建立后,統一的調度和管理機制能夠更好地整合時空大數據資源,形成多層次的時空大數據體系。這樣能夠保障數據的準確和安全,規范數據的流通與交易市場,方便數據的共享和利用;也能夠統籌規劃數據的使用,發揮制度優勢,集中力量辦大事。同時,國家數據局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標準,維護了時空大數據的應用市場,推動時空大數據在各行業的應用,有助于促進技術、產業的創新與發展。
數字基礎設施保障時空大數據的實時收集、分析。當前我國衛星通信、傳感器、5G基站、光纖網絡等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已基本實現全面覆蓋,這滿足了時空大數據實時感知、高效獲取、高速傳輸的需要,也為數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未來,我國數字技術設施的建設將繼續完善和發展,為時空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提供更加強大的技術支持和保障。
數字前沿科技實現時空大數據的開發利用。我國的遙感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水平處于全球前列,取得了重要成果,能夠顯著提升時空大數據的質量和精度,為時空大數據的處理和利用提供了技術保障。此外,我國在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數字前沿科技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綜合運用這些前沿科技,能夠有效支撐時空大數據的應用,提高數據的價值和利用效率。隨著數字前沿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,時空大數據的應用前景還將不斷拓展和深化。
三、強化時空大數據驅動作用,促進應用落地
在數字中國和數字政府建設的關鍵節點,應進一步完善配套體制機制,持續推進相關技術發展,全面促進時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,驅動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。
以制度保障夯實數據底座。一是以國家數據局建成為契機,協調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,打破“數據孤島”,統一數據格式與歸集標準,建立數據保密與共享制度,推動全方位、全空間的數據收集和共享。二是構建全國性的時空大數據庫以及數據共享平臺,實現時空大數據的自動化、實時化采集整理,以及標準化、統一化調配共享。
以研究創新推動技術發展。時空大數據處理與分析涵蓋計算機科學、數學、統計學、測繪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。一方面,要推進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,做優做強基礎理論,化解“卡脖子”技術,推動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,建設跨學科交叉培養的人才隊伍。另一方面,要堅持創新驅動,探索多學科協同創新體系,促進產學研交叉融合,結合前沿科技,打造技術優勢。
以實際需求促進應用落地。一是以時空大數據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,利用時空大數據的分析預測功能,服務政府規劃、社會治理和績效考核等。二是推動時空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利用時空大數據對發展趨勢與要素關系的研判功能,精準規劃產業布局,協助建立全國大市場。三是以時空大數據增進民生福祉,依托實時感知與分析系統打造智能服務平臺,促進公共服務普惠化,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四是運用時空大數據技術統一自然資源管理體系,建立生態環境監測、保護與治理系統,建設綠色智慧的生態文明。五是以時空大數據技術打造繁榮自信的數字文化,利用三維掃描等技術保留歷史遺存,促進文化傳承。
責任編輯:Cherry